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筑群:记载着几代天津人斑斓回忆“工味”水枪版合金弹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5-30 01:37

内容提要:初见,水枪版合金弹头古朴、典雅,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中隐约透着俄式风格,展现出东西方的融合美。细观,琉璃砖、“工”字窗,散发着醇厚的古典韵味。俯视,两座建筑呈现出“工”字和“人”字,独特的设计妙不可言,让人叹为观止。

  天津北方网讯:初见,古朴、典雅,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中隐约透着俄式风格,展现出东西方的融合美。细观,琉璃砖、“工”字窗,散发着醇厚的古典韵味。俯视,两座建筑呈现出“工”字和“人”字,独特的设计妙不可言,让人叹为观止。

  位于河东区中山门地区的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筑群(以下简称“二宫”)的所在地曾经一半是荒冢,魔域海盗熊猫一半是稻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1951年春天,建筑大军在这片荒地上忙碌起来。

  挥洒汗水齐拼搏 二宫剧场亮相即辉煌

  “听老一辈人说,建设二宫的工程量很大。当时各行各业的广大职工和文化宫的建设者一起奋战,工人、干部都争着参加义务劳动,一条扁担、两只土筐、肩挑手挖,开湖堆山,他们也是二宫的建设者。”原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主任赵俊清向记者娓娓道来,经过一年时间,这片荒凉之地上建设成了一座“工人之家”。1952年7月,占地445亩的二宫初步建成,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化宫。

 

 

 

  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筑群是一组偏俄式风格的建筑,包括文化宫大剧场、展览馆和图书馆三栋建筑。这组建筑群不仅直观上宏伟壮观,其设计更是暗藏玄机。从空中向下俯视,文化宫大剧院呈“工”字形,大剧院的窗框和入口处大门的门框也都呈‘工’字形。图书馆从空中俯视呈“人”字形,“工人”二字让这组建筑群是饱含了文化寓意,美眉草莓糕体现出这是工人的文化娱乐阵地。在这组建筑群还包括一个展览馆,展览馆楼顶的沿边是呈一本书的样子,上面耀眼的红五星颇具时代特点。赵俊清告诉记者:“这些年,二宫虽然经过了修缮,但是对原建筑并没有任何改动,依然保持着原貌。”

 

  “1954年1月15日,总建筑面积7142平方米的工字型大剧场正式落成。舞台条件当时是一流的,开幕演出上,梅兰芳先生演出了经典的《贵妃醉酒》,老一辈人和我们说起时总是兴奋不已,老职工都觉得这是二宫的骄傲。”赵俊清说,二宫剧场的可谓是轰轰烈烈的“开门红”。

  这个舞台上,除了风姿绰约的梅兰芳,还有潇洒飘逸的马连良、把观众们逗得前仰后合的马三立、让观众跟着击节喝彩的骆玉笙、用婉转歌喉陶醉了几代人的李谷一、关牧村;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职工艺术家董湘昆……数不尽的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被人们称作“文物级大剧场”。

  69年来,二宫已经从原先的工人文化乐园华丽变身为综合性的园林式文化公园。74岁的苑增来大爷正和老伙伴儿们在二宫里的休闲健身场所聊着天。见到记者到来,财经927在线收听这位“土著”二宫居民把记者拉回了那个二宫最为辉煌的记忆。   

  “二宫建设以前,这里是大片荒地、有小片的菜地和高粱地。这周围都是工厂,好几个大棉纺厂,棉一、棉二、棉三、棉五,还有大炼钢厂,一炼、二炼、三炼,都在这附近,加起来得有超过10万工人。那时候我也才不到十岁,这几十年都在二宫附近生活,看着二宫的变化长大。”苑增来说,当时,夏季的消夏纳凉晚会天天节目不重样,有很多文艺爱好者前来演出,职工艺术团也会排演各种节目。拉二胡、唱京剧、说快板、还有相声等等,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休闲娱乐的阵地。有的人为了能近距离观看演出,爬到距离舞台最近的围墙墙头上观看。

  “这边是露天电影,酷爱上海论坛还有摔跤场。后来,二宫图书馆先后建成投入使用,那时候借书的人比现在多得多,得排大队。”苑增来指着旁边的露天运动场所说。

  在那个文化形态单调的年代,二宫的落成不仅为周边十几万职工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成为全市职工的舞台。这里向工人群体传播文化、丰富他们业余生活,吸引着众多乐于为一线职工服务的艺术家走上这个舞台,让自己的艺术青春在这里绽放,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的文艺骨干。

  艺术花蕾在这里生根发芽 竞相绽放

  “六七十年代,娱乐场所比较少,文化形式形态也单调,二宫里组织任何活动大家都热情高涨,非常热闹。我们当时活跃着一个职工艺术团,都是从各个厂子的文艺骨干中选出来了。当时关牧村就是职工艺术团的团员,后来成长为了歌唱家。每年夏天我们会举办三个月的消夏晚会,有演出,有吃喝玩的。”赵俊清说,那个年代,家里屋子都很小,有的是一大家子人挤在一起,那会儿也没空调。晚上吃过饭,大家就都到二宫来了,每天都人山人海的。那是二宫最“辉煌”的年代。

  当年,有很多专家老师在二宫开办的艺术班讲课,职工们对这样的难得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当年我在汉沽文化宫工作。由于自幼就喜爱书法,所以得知二宫每周都有两次书法课后,我太珍惜这样和老师学习的机会了。”原天津书协大大唐云来告诉记者,“一到上课的日子,我就早早到单位,赶紧干活,半天就干完整天的工作。中午赶快回家吃口饭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先到汉沽火车站,准点上车,直接坐到天津站,下了火车再坐公交车到二宫,赶上下午3点的课程,下了课再返回汉沽。”虽然路途远又几经周折,但是唐云来的学习兴趣却只增不减。就这样坚持学习了很多年,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唐云来最终在书法界脱颖而出。

  读书 体育 美展 “三驾马车”丰富职工精神生活

  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文化宫往日的辉煌日渐消落。此时,二宫不得已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在这个阶段建筑以改建修整补充,向高层次发展为主。70年代建设了小展览厅,简易游艺厅,80年代建成了篮球场、旱冰场并且改造了喷水池,并将前广场翻建成了花岗岩石地面,80年代末文化宫建成了碰碰车、小火车等8项游乐设施,扩大了文化宫的娱乐功能。”赵俊清回忆道。

  80年代的“读书热”图书馆火爆了起来,人们读书热情高涨。“图书证是限量的,大家为了得到一张图书证,很多人一早就跑到二宫来排队,有人一天就能看一本书。”赵俊清说,“那时候,阅览室总是满满的,人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80年代,随着文化宫各项活动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作为向职工提供精神食粮的知识场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改过去借借还还的工作格局,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为读者服务的活动。“我们成立了书评组,吸收了一批读者骨干,加强了阅读指导,推动了职工读书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举办了裁剪班、摄影班、歌唱班、通信班等各种技能培训班,一方面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工人的社会技能。”

  “随后,我们的阵地设施不断扩大,新开设了借阅室、阅览室、自学室。”赵俊清介绍,1989年至1991年,二宫联合75个基层单位开展了三期新书联合展借活动,展借新书800余种,15000册,接待读者两万人次。同期还举办了建国四十周年图书回顾展,并先后三次参加了全国工会图书馆业务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另外还设立过“书林”点书台,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联合馆藏情况,制定了有工会特色的藏书结构。

  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二宫的文体活动侧重于体育和美术展览上,每年举办体育比赛与美术展览多达几十次,这是二宫第二次体育与美展的高潮期。“从1978年至1989年,文化宫共举办了52场规模较大的文艺演出与大赛活动,涉及基层职工2000万人。涌现了一批很有才华的青年业余歌手,业余歌手有赶上和超过专业歌手的趋势。”赵俊清说,这一时期,职工美术创作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职工作品展览也进入了高潮。“京、津、沪三市职工美展”“春之歌画展”“七市职工版画展”、李翔龙的“百寿图”展以及“天津市职工红五月”展等,这个时期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美术新人。

  近70年变迁,光晕犹在。二宫虽然已经退出了一线舞台,但这里的业态更为丰富。幼儿园、游乐场、老年大学……无论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园内健身的老人、玩耍的孩童,与这座建筑独有的厚重与沧桑感相得益彰。

  不久的将来,正在筹备的电子图书馆也将于市民见面,图书馆将再次成为读书人的乐土。二宫展览馆正在打造的“三种精神教育基地”已经接近尾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为更多人凝聚奋斗的力量。二宫正用它的新生继续讲述好自己的故事。(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见习记者田巧梅 摄影吴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